《荔园土木人》访谈系列节目 | 姜连馥:“一日土木,终生守望”


姜连馥
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现代远程教育直属学习中心主任、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常务副主任。
曾任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交通工程系系主任。

工作经历
1982.3-1987.11 :沈阳铁路局大连铁路分局助理工程师;
1987.12-1993.12: 大连理工大学土建勘查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4.1-1996.5 :中国南山开发集团工程建设公司(海勤监理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监理工程师;
1996.6-2002.8 :深圳大学基建处高级工程师;副处长(主持工作)
2002.9-2015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交通工程系系主任;

2015-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现代工程教育直属学习中心主任、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常务副主任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无数个未知的抉择。但不论前方路途荆棘遍野,亦或鲜花满地,都能处世不惊,踏实前行,这是一个人由内而发的精神魅力。

       姜连馥老师从熟悉的北方毅然决然来到深圳这个城市,从“零”开始,后来又从工程师的岗位转战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退休之后仍选择到科研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对他来说,每一次的转变都是挑战,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每一次的抉择都是心底的呼唤,也是个人使命所在。

01.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连,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市,人称“北方香港”,那里,是37岁的姜连馥老师工作的城市。在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教育部所属综合性设计院),姜老师拥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待遇,平静的生活就好像宁静的大连,直到1990年的一次出访学习,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作为大连理工大学赴南方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组长,他带领着小组前往华南理工大学向何镜堂院士(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学习。在这期间,姜老师偶然来到深圳,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深圳不同于北方的氛围,深圳创新创业的自由风气深深吸引了他。为了实现个人抱负、人生理想,1992年底,姜老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毅然放弃了在大连的条件来到深圳!在采访中提及此处时,姜老师十分自信地说:“37周岁闯深圳,在当时是很冒险的,但是,路就在前方,走出去,就不回头!”

图为深圳大学内景(来源于网络)


      来到深圳后,姜老师最先在南山开发集团公司做建设工程的管理、监理及设计工作。1996年6月份,他进入深圳大学基建处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了6年时间。他一直认为人生只有在不确定性中才有机会,加上他个人也很想在教学科研岗位上挑战一下自己,就这样,2002年的9月份,他来到了深大土木工程学院,做出了从高级工程师到教师岗位的转折和突破。从此,姜老师便与土木工程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0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姜连馥老师在教师的岗位上辛苦工作、默默奉献。在他眼中,老师这个职业,就像一根蜡烛,学生毕业一次,蜡烛就烧掉一段,一届届、一段段,最终,这根蜡烛就燃烧殆尽,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姜连馥老师说:“老师的职业生命和学术生命,最终是靠他的学生来延伸的。”

图为姜老师和学生的合照


      能够成为姜老师的学生着实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因为姜老师在学校里教学优秀,还因为姜连馥老师出身工程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社会上有一些资源和机会可以利用,所以姜老师的很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由他介绍的,因此有许多学生都说,做毕业本科设计和选研究生导师,要让姜老师来带。这无疑是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姜老师却表示:“我只是一个媒介,光靠我介绍是不行的,还是要看个人能力。从现在他们的发展来看,学生们都很优秀,没有给深大丢脸。”如今,学生们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姜老师为此感到非常骄傲!
图为姜老师和学生的合照

      在教育学生方面,姜老师始终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是最重要的。采访中,姜老师说:“技术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但是创新的思想是永恒的,一个人在学校当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更扎实地走向未来。”许多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都反映说,姜老师的创新思想让他们受益匪浅,这种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视角,给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带来的影响是持久深远。姜老师还认为: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考试只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和手段,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成绩看得太重而不择手段。所以除了知识以外,姜老师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思想。他觉得处在变化之中依旧能够不断学习,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一直以来,姜老师都鼓励他的学生毕业工作后要善于跨界,利用创新的思想,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功。
图为姜老师和学生的合照

0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无论到什么年龄都要找到事情去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是姜老师的真实写照!2015年,姜老师在深大土木工程学院的岗位上退休,但他并未因此闲下来,而是选择到一所985高校的深圳研究院做科研工作。姜老师表示,工作是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支撑,干得开心就行。现在,姜老师主要做的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特别是如何将一些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与深圳市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作为深圳市城市总体的规划专家、城市交通的规划专家、城市土地的规划专家以及广东省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姜连馥老师经常会参加深圳市和广东省的一些重大项目的评审,每次评审项目时,他都感到十分振奋,他在心里为学生们感到高兴,因为老师在其中看到了学生们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光明不一定是属于你的,只有努力才能跟上这个城市前进的脚步。就像供应链理论一样,学生不应成为拉动链中被老师拉着走的一方,而是要做推动链,从后面推动这个城市的产业链向前发展。”姜老师的眼神中透露出殷切的期望。
姜老师参加深大土木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建筑论坛

      姜老师处于行业的前沿,开阔的视野让他意识到如今土木行业的发展升级对土木人才的培养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继续延用传统的思想和管理手段来教育学生已经是行不通的了。


      如今是一个工业4.0的革新时代,其实BIM技术就是工业4.0在土木工程方面的产物和应用。在这个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崛起的时代,如何将其运用到土木领域里是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这些都对我们土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要有前瞻性,我们必须要掌握BIM或者AI等新技术未来对我们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的影响,然后加之深入学习。谁介入早,谁就是赢家;谁晚了,注定要败下阵来”,姜老师在采访中如是说。

04.一日土木  终生守望
      从1996年来到深圳大学,再到2002年到深大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姜老师对深大和学院的感情十分深厚。

      在决定要来深圳发展时,有人曾劝姜老师留在大连,可姜老师被深圳独有的创新魅力所吸引,他一直认为,深圳这个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深圳的未来不可限量,不管如何,他都要纵身一试,用姜老师的话讲就是:“不曾想,却亲见”。如今亲眼目睹深圳的飞速发展,再回想起当年初来深圳的决定,姜老师感慨万千!

      深圳大学建校初期,其实饱受争议,但姜老师认为深圳大学流淌着深圳的血液,同样拥有着创新的基因,“我认为深大一定行!就让未来回答这个问题。”如今,深大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经为当初的质疑声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姜老师对深大未来更是信心百倍!

      在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待了十余年,不长也不短,但他早已和深大以及学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姜老师现在从教师的岗位退休了,但有时在食堂,还能看到姜老师的身影,姜老师经常会回到深大,回到学院看看。“一日土木,终生守望。我一日成为土木的人,我一辈子都守望着土木学院。”这是他对学院内心深处的表白。
图为姜老师与土木学院校友会秘书处的合影

最后姜老师说:
我希望:
我们的大学世界一流,我们的专业世界一流。

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
其实本身就是对其他城市的不公平,
所以你要珍惜这个机会,
把握每一日、每一分,每一秒。

希望学生们: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备注:文章发布于2018年)


分享本页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