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40周年院庆 | 王家远教授回忆文:那些年、那群人、那点事
那些年、那群人、那点事
------我与荔园的往昔情缘

王家远,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不知不觉间,深圳大学已走过近四十载风雨历程。不久前,收到学院消息,为庆祝荔园生日,希望老教师们以第一人称写点回忆文章,分享与学院共同成长的经历与感悟。
由于时光久远,我一时不知从何下笔,颇有些犹豫,但资深教师的责任感又让我无法拒绝,于是答应先想想再说。
周末,静坐在家中窗台旁,一杯清茶,微风轻拂。窗外景色映入眼帘的瞬间,记忆之门缓缓开启,近四十年的点点滴滴如电影分镜头般在脑海中清晰闪现。那些年的人和事再度鲜活起来,一股温暖的感动涌上心头。我突然发现,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荔园的记忆在我心中始终璀璨如星。正是荔园,赋予了我如此美好的往昔情缘。

那年七月,带着对特区、对深大的无限憧憬,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十年的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踏上绿皮火车,经长沙、广州辗转,抵达当时的罗湖火车站,又换乘从罗湖到蛇口的小巴。那是我首次乘坐有空调的交通工具,感受到与内地城市的差异,内心不禁涌起一阵兴奋。

彼时的深大没有围墙,小巴直接停在办公楼 “脚踏实地” 的校训墙边。怀揣毕业派遣证的我,就这样来到这个不包分配的地方,成为深圳大学的一员。
未曾想,这一证竟定终身,自此开启了我与荔园的永久情缘。
那时的深大校园临海而建,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巧妙地利用了高低起伏的地形,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强烈的现代感令人耳目一新。校园中分布着无数不同品种的荔枝树,是名副其实的荔园。从图书馆楼顶向南眺望,香港元朗一带的建筑物清晰可见。南校区白石路一带,当年是大片海边滩涂、蚝田和虾田,而校园环线靠近白石路的一段则是边防军的巡逻步道,时不时会有边防军战士经过。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啊!那大片的海边滩涂、蚝田和虾田,如今已成为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分布的核心区域。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结构与市政工程系(后更名为土木工程系)。当时,老师团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遇平静、罗远祥、沈肇基、季泽兰、凌文华、张谦、岳莲珍和我是通过调动、毕业分配到深大的,其他大部分老师则通过借调或临聘的方式助力深大筹建工作。

我们的首任系主任钮友杰教授和第二任系主任李清春教授分别来自北京的一个科研院所和珠江水利委员会,他们和来自清华的刘先龙、田家骅、夏之熙、李著璟、卢谦、方鄂华、滕智明、赵文蔚、季如进等十多位知名教授一样,都是通过借聘的方式前来参与援建的。这些教授与我们一道,组成了一支人数虽不多,但教学水平不低、少而精、老中青结合的独特教学团队。

当时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身边大部分老师都住在单身宿舍,与远方家人的联系基本靠书信。然而同事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关心帮助,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记得李清春教授在潮汐楼的宿舍常常成为同事们工作之余聚会的场所,遇平静老师热情和善,她后来成为了第三任系主任。季泽兰和岳莲珍两位老师,就如同我们的两位大姐,季老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 “季妈”,岳老师则是最让老师们放心的管家,那群人,仿佛都是家人一般。

还记得罗远祥教授带着我和张谦老师到香港访问交流,罗教授风度翩翩,一口流利的外语,让我们领略了国内顶尖学者的风采。卢谦教授在一次闲暇交流中,向我和张谦等人讲述自己如何轻松掌握拉丁、英语、俄语、法语等多国语言,卢教授说得云淡风轻,我们听得满心钦佩,唯有仰望啊。还记得,我曾向李著璟教授提及自己对汽车传动差速器很感兴趣却始终搞不清原理,李教授听后立刻找来一张纸,边说边画,轻描淡写间就把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讲得清清楚楚。

没想到,搞土木的专家对机械原理竟如此精通,真乃大神啊!在其后的十来年里,庄焰、唐铁羽等二十多位老师先后到来,教师团队得到很大的加强(名字不再细述,其中个别老师在土木短暂工作后调离,参与援建的老师也逐步返回了原单位)。

那些年的工作繁重、多样,服从需要、上好课、多上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当然,老师们除了上课,还要担负学生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等日常工作,一肩多挑!同时,还要兼顾承担一些诸如工程勘测设计、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人人都是多面手。记得我和张谦老师常常忙完白天的工作后,又要匆忙赶到罗湖区给夜大的同学上课,结束后还经常一起在路边大排档点份炒田螺过过嘴瘾,周末还要加班搞点建筑设计,帮助系里搞些创收。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监理工程师培训定点单位,系里的老师们跑遍了南粤大地的所有重要城市,给工程一线的工程技术骨干提供培训,极大地提升了荔园土木的社会知名度!那是一种忙碌、充实而又快乐的生活,老师们满怀热情,真诚奉献!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不记名利,为荔园土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随后的岁月里,我们的毕业生中产生了以邓学勤、李奕标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翘楚,覃小玉、刘胜中、韩剑华等学生干部和活跃分子至今与老师保持着紧密联系。

1997 年,也就是在我入职深大后的第十个年头,学校将土木工程系、建筑系及环境设计系合并,成立了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这也是深大成立的第一个学院,由建筑系的许安之教授担任院长,张中权教授担任学院副院长兼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受当时条件限制,学院的三个系仍在原地址办公(当时,土木工程系的办公地点在学校实验楼的S座二楼,P座一楼主要用作力学实验室),再加上学院是由三个不同背景的系合并而成,人员的磨合也需要时日。还记得,学院的行政管理仍然是由学院统筹、以系为主、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
1998年,在傅学怡、张中权等教授领衔下,学院获得了结构工程二级学科的研究生授予权,办学层次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3年开始,土木工程系和建筑系、环境设计系一起由原办公地址迁入了位于学校北门的建工学院院馆,老师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那时开始,招生规模开始逐年大幅增长,还新设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者陆续加入荔园土木大家庭,为荔园土木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一系列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及高水平科技成果相继取得,整体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2006 年,学校将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一分为二,土木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由黄中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荔园土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2012年,土木工程学院从建工学院院馆整体搬迁至南校区,土木人有了自己独立的院馆,土木试验大厅也同时启用,长期困扰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这一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这大大激发了同事们的干劲。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荔园土木人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文化精神也在一点一滴地慢慢沉淀。
2016年,在学院校友会主办的院庆活动中,提出了“夯土筑诚、臻木而盛”庆典主题,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在这基础上,学院的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经过热烈、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夯土筑诚、砺木至臻”的提法最能反映荔园土木人的精神传承和对未来的自信与追求,因此,学院决定将这八个字作为学院的院训,以此激励土木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得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校友会、丁铸教授和黄振宇博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嵌有丁铸教授手书的背景墙已成为同学毕业留影的必选之地。

2017年,国家启动了冻结多年的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这是一件老师们期盼很久的大事,大家热情高涨,全体动员、干劲倍增。在举全院之力的基础上,吸收了兄弟学院的部分资源,最终形成了由邢锋教授领衔,李清泉教授、寇世聪教授、李大望教授和我作为方向带头人的申报方案。
在极其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经过多轮的努力和冲刺,在2018年的春天,终于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全院师生奔走相告,人人喜上眉梢!经过了一代接一代荔园土木人的团结拼搏,终于建成了土木、工程管理与交通工程并重,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学校决定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由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担任院长,荔园土木开启了谱写春天故事新乐章的新征程。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我辈何其幸运,青春年华赶上了国家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快车,能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在杜鹃山下这一平方公里充满希望的土地之上,为荔园土木的幼苗浇水培土,辛勤耕耘,此乃我一生的荣幸。
如今的荔园土木已然枝繁叶茂、蔚然成林,我也从一个青春单纯的青年学者成长为一名资深教师,品尝到了春华秋实、桃李满园的丰收喜悦。
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荔园!祝福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的荔园!